产品中心

 

贝博ballapp在线-BB贝博ballbet网页登录
• 地址:江苏省金坛经济开发区环园北路95号
• 内贸部电话:0519-82824504
• 外贸部电话:0519-82821700
• 传真:0519-82883308
请给我们写信

“十四五”期间中药材产业趋势与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2024-02-29 02:59:34 来源:贝博ballapp 作者:BB贝博ballbet网页登录

  “十三五”期间,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利好政策不断加力,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7 年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2019 年《中央 国务院关 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体现了党和 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有效用中药的高度重视。5 年来,中药材产业围绕“有序、安全、有效”的发展目标,涌现出一系列的成果,极大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进程。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也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发挥突出作用。当前,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存。梳理现状、分析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定位,对于保障中医药事业稳健发展、 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十三五”期间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整理了主要产区发展现状,预测了“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促 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目前 50 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常用 600 种中药材中的 200 余种常用大宗 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养[1-2],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已汇总到 730 余种种植中药材的信息。中药 材种植面积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图 1),2019 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7 475 万亩(1 亩≈667 m2),各地面积差异较大,其中云南、广西分别达到 794 万亩、685 万亩,贵州、湖北、河南 3 个省在 500 万~600 万亩,湖南、陕西、广东、四川、山西等 5 个省在 300 万~500 万亩,河北、重庆、山 东、内蒙古、甘肃、吉林、安徽、辽宁、黑龙江、海南、宁夏等 11 个省在 100 万~300 万亩。根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 8822 万亩。

  不同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差异较大,仅以 2019 年有统计数据的 59 种常用大宗中药材为例,其种植 总面积为 2 046 万亩,其中 12 种中药材突破 50 万亩,连翘居首位,达到 322 万亩,枸杞、黄芪、金 银花(含山银花)、丹参等超过 100 万亩,黄芩、山楂、党参、当归、柴胡、山茱萸、苦参等超过 50 万亩。

  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浙八味、川药、关药、秦药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其 中浙江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达 22.3 万亩;四川的川黄连、川天麻、川芎产值均超 过 10 亿元;黑龙江的刺五加、人参、关防风均超过 20 万亩,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其中刺五 加占 80%以上,关防风占 40%以上[3];云南把中药材列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确定的重点产 业,已认定 65 家企业为“定制药园”企业,认定三七、天麻、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面积 16.88 万亩[4- 5]。甘肃近年来当归、党参、黄芪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80%、90%、50%以上,年产值超过 200 亿元[6]。

  随着多年的持续研发,中药材的标准体系已渐成雏形。一是牢牢抓住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中 药材农药残留检测、中药材二氧化硫测定、人参、三七、三七种子种苗等近 20 项 ISO 国际标准获发 布,是全球传统药材标准化建设史上新的重大突破。同时为打破中药材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了技术支 撑,如绿色和平组织曾报道 74%的中药材农残超标,但是按照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 ISO 国际标准统计 后,超标率仅为 1.72%。二是团体标准实现从生产到市场流通全程覆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 心牵头组织,联合全国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立项与发布的通则及系列标准共计 800 余项,涵盖道地药 材、种子种苗、生产技术、商品规格等级等,弥补了中药材系列标准缺失的空白。此外,农业农村部 2020 年立项了山茱萸等 4 项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和 3 项(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花 类)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在近 10 年有了长足进步,截至 2019 年,选育出新品种的种类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 10 种左右达到 116 种,选育出新品种共计 537 个[7],其中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十三 五”期间选育出 30 余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四项重点任 务之一,已在 20 个省区建设了 28 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子基地合计近 180 个,繁育种子种苗约 120 种,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种子种苗的供应与质量[8]。2019 年安徽霍山县等 8 个中药材制种大县被认定为 第二批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9],并被纳入“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实现了中药材国 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零的突破。

  2014 年以来,人参、三七、五味子、丹参的种子种苗 ISO 国际标准,以及《中药材种子种苗质 量标准》等 141 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均获发布,白术等 9 项中药材种子(种苗)国家标准已提 交行业主管部门审批[7]。此外,据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 2020 年 3 月,全国登记种类有中 药材种子、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为 121 家,较 2018 年增长近一倍。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中 药材种子管理办法(草案)》已于 2020 年完成农业农村和中医药行业内的意见征求与修改完善。

  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在 2015 年被提出,“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于 2019 年被写入《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表明中药生态农业已成为中药农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尽管现阶段中药材生产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但生态种植越来越得到重视,且发展速度很快[10-11], 根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对 21 个省市区的调研数据显示,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超过 500 万亩。目前超过 70 种中药材开展了林下种植、拟境栽培、野生抚育、间套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 的探索与应用。其中人参林下种植已成为东北地区人参生产的重要方向[12-13],面积超过 270 万亩,为药用和食用人参未来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14]。与此同时,农田种植也开始尝试生态种植技术,如宁夏黄芪的农田生态种植模式,核心技术为“春发草库、伏耕除草、秋季精播、双膜覆盖、农 机农艺结合”,示范和推广 5000 亩。

  虽然中药材种类众多,种植模式和技术千差万别,但生态种植整体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对林下种植、间套作、轮作等 30 种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模式的分析[16],发现生态种植较常规种植每亩年均 增收 4 000 余元,其中 25 种生态种植模式下的中药材,平均增产 17.58%,如苍术和玉米间套作较常 规种植增产 45%,年均增收 4 000~5 000 元/亩,生态种植的人参、黄芪、苍术和柴胡的年均收益是常 规种植的 7.65、11.96、3.12、1.61 倍,投入产出比平均下降 57.90%。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提升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近年来各级药品监管部门持续增强监督 检查和抽验力度,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依法查处和曝光,有效地提高并规范了市场秩序,促 使生产企业质量责任主体意识越来越强。抽验结果表明,全国中药材及饮片的总体质量持续提升。2019 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抽验中药材及饮片 54 188 批,合格 49 188 批,平均抽验合格率为 91%,较 2018 年提高了约 3%,其中各省在 67%~100%之间,20 余个省的合格率在 90%以上,进一步比较 2013—2019 年全国年均 54 861 批次的抽验数据,发现我国中药材与 饮片总体合格率,从 2013 年的 64%提升到 2019 年的 91%(图 2)[17]。主要质量问题包括掺伪掺杂、 染色及增重、过度硫熏、虫蛀霉变、炮制不规范、栽培变异引起的质量下降、进口药材问题等。整体 看,中药材与饮片质量稳步提升、逐年向好。

  中药材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是实现中药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重要抓手,是治理中药材和饮 片质量问题的有效举措。目前已开通运行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全国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等 2 个 国家级追溯平台。前者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筹部署下,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药资源中心负责搭建,2019 年开通,围绕种植、加工、仓储、流通生产和指导、监测、检测、追溯 服务两条主线开展服务,旨在联通全国的中药材供应保障系统,搭建集产地加工、质量检验、仓储物 流、电子商务与追溯管理于一体的平台,累计服务用户 2 600 余名,涉及企业 494 家,基地 857 个, 涵盖 239 种中药材。后者由商务部支持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合企业于 2009 年研发,消费者运用 系统可通过互联网、药店终端信息,了解到所购买中药材生产、流通环节的情况[18]。

  省级中药材追溯系统建设阶段性成效显著。2010 年以来,商务部、财政部分批支持 18 个省(直辖 市、自治区)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覆盖约 2 000 家企业、1.5 万家商户,以信息技术倒 逼中药材源头治理,如山西省 2018 年底完成了以“两个中心,四个地市”为框架,7 个企业为试点 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基本完成试点企业的 12 个中药材种植基地、5 个大型仓库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了数十种道地药材饮片的信息可追溯,其中安宫牛黄丸等 3 种中成药的全流程可追溯属全国首 创。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 年)》要求“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促使加工企业 与产地的对接日趋紧密,众多上市公司纷纷以多种形式下沉产地[20]。同时,政府加大了中药饮片质量 监管力度,促使饮片生产企业为保障质量而不断增加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环节的投入。实际生产中, 单纯的农户个体生产,既不利于技术推广和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控制,也不利于实现产业“有序、安 全、有效”的发展目标,所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公司正在成为中药材种植的中坚力量。2020 年,仅湖北的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就达到 4 000 余家,中药材生产的纵向组织形式得到了 进一步优化。

  中药材品牌打造进入快车道。2019 年中国中药协会启动“中国中药品牌行动计划”,发布 8 家 中国道地药材品牌、2 家中国生态绿色中药材品牌,并启动了中国中药品牌集群发展联盟。2011—2020 年,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加 88 个,累计达到 227 个[21]。各地也高度重视区域品牌建 设,已发布广西“桂十味”、陕西“秦药”品种、山西“十大晋药”、江西“赣十味”“赣食十 味”、湖南“湘九味”、黑龙江“龙九味”、浙江“浙八味”和“新浙八味”、福建“福九味”,以 及吉林 10 种优势道地药材等。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 年)》的实施,为贫困地区全面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 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中药资源广布于我国的贫困地区,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 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国有 53%的贫困县具有一定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条件,截止 2019 年初,约有 44%的贫困县开展了中药材种植[22-23],2019 年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规模达 2 129.82 万亩,年产量 1 939.87 万吨,年产值 694.87 亿元,总销售额 587.58 亿元,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占 11.32%;共带动贫 困人口 221.84 万人,贫困户人均增收 1 907.81 元;注册商标(品牌)4 432 个,拥有中药材的绿色食 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269 个。

  各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贵州把中药材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 12 个特色 农业产业之。

<<订购    返回>>
贝博ballapp | ballbet贝博在线 | 产品中心 | 资讯中心 | 生产设施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备案序号:苏ICP备06032606号 版权所有 (c)2015 网络支持 中国化工网 生意宝 著作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