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可以弥合技术与市场间的“信息差”,助力企业开出“创新花”,结出“产业果”。
一种用于治疗牛身上寄生虫的兽药布帕伐醌,今年年底即将在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沧州泽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产。而在此前,布帕伐醌原料药主要在印度生产,国内虽有厂家尝试开发,但由于其合成工艺复杂等原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从生产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企业,顺利驶入兽药生产新赛道,泽兴生物的发展背后,离不开南开大学技术团队的鼎力支持。
在得知泽兴生物要寻求布帕伐醌的突破这个需求后,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的苗志伟教授积极给予回应。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经过7个多月的技术攻关,不仅完成了技术突破替代进口,还能完成吨级投产。
2019年,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挂牌运营,其化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农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恰好契合了沧州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
实验室的研发项目,小试可以在研究院完成,而中试则必须跟资方或企业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津冀区域内能做化工中试的地方凤毛麟角,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其中之一。为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开发区为项目中试提供标准化厂房、配套设施、专业化运营管理服务等,对于在本地进行转化的研发项目,还有相关扶持政策。在大量验证试验的加持下,研发团队的研发速度和技术成熟度都在持续攀升。
一款不按匹卖的“老粗布”,每平方米售价高达400元。它虽然与普通粗布的手感没有显著区别,却可以做到“透液不透气”,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及饮用水提纯、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领域。
一款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实现选择性分离,“任性”拦截、过滤、留存需要的成分,再进行加工提纯,实现循环利用的膜材料,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运行约一年,就大大助力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废水零排放等功能的膜产业,广泛在沧州聚集、落地生根。
走进“老粗布”的生产企业——位于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沧州工苑新型膜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紧生产这款集10余项专利于一身的产品。
受制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工苑公司曾一度陷入困境。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沧州工苑新型膜材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振环,带领团队将天津工业大学的相关技术反复在沧州实验,最终开发出了更适合国内情况的隔膜。
在今年5月举行的膜产业发展大会上,天津工业大学工研院院长、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亮道出“苦衷”——学校在分离膜领域拥有700余项专利,但真正落地到产业化还需要孵化、中试等过程,需要资金、场地、专业管理人才的支持,需要与企业有效互通。
凭实力“任性”的膜材料生产企业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也是京津科研成果在沧州落地转化的受益方。公司引进了研究院的科研成果,采用“超滤膜加反渗透膜”的双“膜”法,实现对海水的“能用尽用”,达到1+1>2的效果,并在沧州转化应用,促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
钻头的刀翼部位使用再制造修复技术,可以应对复杂地形,有效提高钻井效率,缩短钻井周期。不仅如此,加装芯片的钻头,还可以对泥浆、井底盐性、温度、钻井速度等情况进行收录,收集上来的数据,将有效作用于二次钻井的钻头优化。
在位于河间市的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各种钻头让人目不暇接。而在钻头里装芯片,便是格锐特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旗下的高动态导航实验室共同研发的项目。每年,格锐特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设备的购买、技术的创新、生产工艺的改进。通过与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公司废旧钻头的利用率达到70%,并参与了钻头再制造产品2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用先进的再制造技术,使经过再制造的产品质量达到甚至超过新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同时,也是京津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
自2017年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河间后,河间的再制造产业就加快了提“智”的步伐。研发团队通过“增材再制造”工艺,让本该废弃的零件“长”出缺失的角,且性能不低于新品。“废旧汽车零部件绿色再造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被列为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废旧汽车零部件绿色再制造需求,团队研究了激光绿色清洗技术,开发了用于激光清洗的激光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了激光清洗工艺。再制造领域应用激光绿色清洗技术后,可实现难清洗汽车零部件的无污染、无损、高效清洗。
几年间,研究院助力河间与欧洲再制造委员会签订在河间成立“中英再制造产业园”的协议;助力河间市与英国布莱顿市、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美国NSF检测机构、欧盟再制造委员会对接签约;助力河间再制造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