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比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的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在滥用物质种类、滥用人群、滥用形式、危害等方面呈现出哪些新特性或新规律?
毒品按照来源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毒品;按照对大脑中枢神经的作用分为:、兴奋剂和致幻剂;按照联合国和我国对毒品的法律规定分为:药品和精神药品;按照毒品的成瘾性和毒害性程度分为:硬毒品和软毒品;按照流行的年代分为:传统毒品(也称天然毒品、第一代毒品)、新型毒品(也称合成毒品、第二代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也称策划药、第三代毒品)。
所谓传统毒品指的是上世纪90年代前在我国流行的毒品,以鸦片、海洛因为代表的天然类或半合成类毒品;所谓新型毒品是指上世纪90年代后在我国流行的毒品,以、为代表的合成类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这一概念是联合国在2013年《世界毒品报告》中首次提出。所谓新精神活性物质(NPS)是指,未被国际禁毒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带来威胁的物质。
根据UNODC的分类,新精神活性物质被分为15个大类:合成大麻素类、卡西酮类、苯乙胺类、哌嗪类、、芬太尼类、色胺类、氨基茚类、苯二氮卓类、麦角菌酸胺、苯环利定类、酚酸盐类、苯美嗪类、植物类和。截止2022年底,全球报告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经达到1182种,超过联合国管制精麻药品数量的4倍。我国已经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188种+整类芬太尼物质+整类合成大麻素物质。
目前全球滥用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合成大麻素类、卡西酮类、类、芬太尼类和恰特草等。我国吸毒者滥用NPS则以合成大麻素、、氟胺酮、卡西酮、色氨类物质为主。人群以年轻人居多,滥用形式多样,主要还是烫吸、注射和吞服。滥用场所在KTV、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越来越少,私人住宅、出租屋、机动车内等隐蔽场所逐渐成为查获吸毒人员主要场所。越来越多的吸毒人员通过网络视频聊天聚众吸毒,涉案人数众多。
新精神活性物质一般是对现有管制毒品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改变个别分子结构而获得,它具有与列管毒品类似、甚至更强的、兴奋或致幻作用。其目的是逃避法律监管和警方打击。对个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对大脑中枢神经的损害、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和免疫系统的损害。滥用NPS危害极大,会造成大脑不可逆的损害。
目前我国毒品滥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滥用人数持续减少,2022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12.4万名,较最高峰时期下降56%。二是滥用品种更加多样,寻求处方药和非列管物质进行替代,例如笑气,还有2023年10月1日依托咪酯被列管,又出现滥用美托咪酯等。三是吸毒方式越来越隐蔽,进入私人场所和网络,不再是传统娱乐场所,娱乐场所以笑气等替代物质为多。四是新类型毒品增多,2019年我国检测出新精神活性物质41种,其中新发现5种。
二、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这些特性或新规律给我们日常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新的要求?
一是转变禁毒宣传教育的理念。不能就禁毒讲禁毒,要将禁毒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思想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范畴。明确禁毒教育既是“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也是“行为的改变、科学的教育”,更是“能力的提高,生命的升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是丰富禁毒宣传教育的内容。原有的禁毒宣传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就是什么是毒品、常见毒品及其危害的恐吓式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价值观的多元性发展,以及毒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形式的不断翻新,危害形式的多样性,我们要将单一的禁毒教育逐渐转变成为生活技能教育、行为转变教育和心理防范教育。
三是改变禁毒宣传教育的形式。传统的禁毒宣传教育方式主要是橱窗、板报、手抄报、漫画、折页、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禁毒日活动、观看影视片、禁毒展,请民警、专家讲授等。而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场地、载体的限制,或者形式过于单一传统。禁毒宣传教育需要新形式,就是要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多媒体、3D、VR、手机APP、情景剧展演等,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路径、新媒体展开。
校园欺凌,它不仅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氛围,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预防校园暴力,成为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