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药效,相信很多人在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反应就是某药物可以治疗什么病。可是真的这么简单吗?我相信,很多人在服用药物时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个药只能吃一粒?为什么这个药物一天要吃三次?说A药比B药安全,是因为什么而确定的呢?我们看看接下来的基本术语,便可知道。
基本术语,实际上是在介绍药效学中用到的一些专业语言,尤其是在介绍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的过程中所体现。这些话术可以去表现出药物用多少是有效的,用多少是中毒的,每个药物之间是怎么比较的。具体包括量效关系、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等。
(1)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其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两者具有相关性,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2)质反应与量反应: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对单一个体研究,药效的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可用数量或反应的百分率表示,称为量反应,比如我们平时常说的血压、血糖等;如果药效不随剂量或浓度的变化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是反应的性质变化,则叫质反应,比如死亡与存活、睡眠与否等。
(3)最小有效剂量(浓度):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也叫做阈剂量或者阈浓度。
(5)效应:指药物随着剂量(浓度)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剂量(浓度),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效应,又叫做效能。像阿片类和阿司匹林类,都可以镇痛,但是阿片类效能高,能解除癌症这种剧痛,而阿司匹林只能用于轻中度疼痛。
(6)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浓度)。效价强度用于比较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浓度),值越小强度越大。这就好比咱们日常说的“性价比”,同样的衣服一件卖10元另一件卖100元,哪个性价比高?对,当然是10元的,效价强度就是比较同类药物的“性价比”。比如以每日排钠量为效应指标比较,氢氯噻嗪的效价强度大于呋塞米。
(7)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药物的剂量;如果效应为死亡,则叫做半数致死量。
(8)治疗指数:通常把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TI表示,用于比较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来说治疗指数大的药物更安全。
在我们文章开头说到的几个问题,也便有了答案。药物的常用量,也就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有效量之间,若超过可能有中毒风险,所以有些药物一片的剂量已快超过这个范围,就只能服用一片来安全。在治疗时也要去维持血药浓度在最小有效血药浓度之上,所以有的药物消除的慢我们就吃一次,有的消除的快一天可能2~3次。因此,我们使用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遵医嘱,用药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