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光电8月22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4年8月22日接受60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QFII、保险公司、其他、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答: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552.29万元,同比增长73.65%。其中OLED有机材料收入21,213.84万元,占整体营业收入的86.40%;其他中间体产品主要是医药中间体,实现营业收入1,797.53万元,占比7.32%;面板清洗液及其他收入为1,540.92万元,占比6.28%。
答:2024年上半年,随着终端消费电子需求回暖及OLED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下游客户需求持续增长,公司OLED终端材料RedPrime材料、GreenHost材料销量均同比大幅增长。产品开发及验证方面,公司重点进行了红、绿、蓝三色Prime材料、Host材料、Dopant材料的开发,围绕高效率、低电压、长寿命等持续升级的技术指标,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其中RedPrime材料已持续迭代了7代器件的量产应用,在新一代器件中测试较好,继续保持业内领先;GreenHost材料持续迭代2代器件的量产应用,在新一代器件中验证顺利,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dHost材料已通过客户量产测试,今年有望实现批量供货;GreenPrime材料及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验证过程中。此外,公司多支材料在硅基OLED器件中的测试表现优良。客户方面,公司保持头部OLED面板厂商稳定量产供应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客户,争取逐步实现国内OLED面板厂商的全覆盖。OLED中间体方面,公司产品和客户结构转型取得初步成果,材料类型趋于多元化,氘代类等高附加值材料占比逐渐提升,客户结构逐步转向终端材料制造商,与韩国面板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取得相关项目合作。
答:OLED终端材料是OLED面板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手机、平板等终端应用厂商非常重视产品的专利保护,因此面板厂商对于所选用的材料具有严格的专利要求。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开发、积累和保护,在建立技术优势的同时,通过丰富且多样化的专利布局形成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为技术创新构筑了知识产权护城河。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申请专利883项,其中发明专利878项;获得授权专利346项,其中发明专利341项。公司自有专利覆盖了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等OLED核心功能层材料,专利保护区域覆盖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充分保障了公司产品在客户终端全球化销售的安全性。
答:目前,在全球OLED有机材料供应体系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OLED中间体领域,在技术壁垒较高的OLED终端材料领域市占率仍然较低,主要供应商仍为国外材料厂商,国内仅有少数企业进入到OLED面板厂商核心供应链体系并实现量产,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公司目前已实现了RedPrime材料及GreenHost材料量产供应;RedHost材料通过客户量产测试,今年有望实现批量供货;GreenPrime材料及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验证。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丰富产品品类等多方面举措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及核心竞争力。
答:不同材料在专利技术壁垒、材料性能要求、生产工艺复杂性等方面有所差异,但材料开发的技术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满足材料在OLED发光器件中对电压、发光效率和寿命以及材料匹配性等要求,核心技术壁垒在于材料厂商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分子结构式,该分子结构式不仅要保证材料自身性能达标,且在与十几种材料搭配后仍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光电性能,同时还要有专利保护。公司通过多年研发技术及经验的积累,掌握了全面、领先的OLED发光材料核心技术,拥有红光、绿光材料的开发及量产经验,对于其他材料的开发及量产导入有很大的帮助。
答:叠层OLED器件是由两个发光单元通过电荷产生层串联而成的新型OLED器件,具有亮度高、寿命长等优点,其结构是在目前OLED各功能层的基础上,新增连接两个发光单元的CGL层材料,起到产生电荷和传输电子的作用,发光层材料用量较单层OLED器件有所增加,公司目前已有多支CGL材料及发光材料在客户端叠层OLED器件体系验证测试。
答:8.6代OLED生产线主要面向平板、笔电等IT产品及车载显示市场,其产线的投入将推动OLED从小尺寸向中大尺寸加速渗透,从而带动OLED材料需求的增长。苹果、华为等头部厂商陆续推出搭载AMOLED屏幕的平板电脑产品,苹果最新发布的iPadPro配备双层串联OLED屏,如未来8.6代线采用OLED叠层技术,将进一步提升OLED材料的需求。
答:客户按季度下发需求预测并滚动更新,一般提前一个月正式下单,公司OLED终端材料订单能见度约为一个月。
答:目前公司OLED终端材料产能12吨/年。公司募投项目“OLED终端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部分生产及检测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及验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续公司将继续采用边建设边投用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有序进行产能释放,确保及时完成客户订单交付;